杜祥琬:毕生结缘“核”与“光”

2014-08-23 17:00  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   未知
点击:

1987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备任命杜祥琬为副院长,据说主管中物院的二机部连任命书都已经起草好了。当时刚参加国家“863”方案专家组的杜祥琬就一级一级找领导,一直找到二机部的部长,恳切地表现:“这个副院长我还是不能当,因为国家‘863’筹划得全力投入。”同时,他还请出王淦昌等老科学家为他说话。由此,他再次废弃了一次晋升职务的机遇,在基层工作的时间又得以延伸了7年。直到1993年被任命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看到白桦树被“剥皮”的苦痛,他痛心疾首,写下《白桦的无奈,知己的呐喊》一文,呐喊“林木存亡,匹夫有责;捍卫生态,火烧眉毛!”做客在秃山荒岭中建起的科研所,他感慨:“地处边境,生活清苦,是一种精神、信心凝聚了一伙人;官兵协调,内部团结,是一种感情,使他们聚而不散。”途经贝加尔湖,他抒发情绪:“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几万年来,贝加尔静观自然界和人间间的变迁,以它博大的襟怀暖和过流落汉的心……像世上任何真正美好的事物一样,贝加尔不仅有着俏丽的外貌,更有着美妙的内在世界、奇特的性情与文明。”在静观降雪的寻思中,他夸奖道:“雪是漂亮、是丰富,是和平、是温顺。世界需要雪。”

在苏留学期间,杜祥琬和其余中国学生接到大使馆转来海内对他们学习的盼望,其中提到“要侧重学好中子在介质中输运的理论”。当时,杜祥琬并不理解这个指导性看法的意思,只是以为这是国家的需要,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学习。直到后往返国投入氢弹的研究工作时,从熟习波尔兹曼方程的解开端,才对那段话的深入含意豁然开朗。

杜祥琬,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寄籍开封。1964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现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利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主编、强辐射重点实验室主任、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曾任国家“863”规划激光技术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提高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先进奖。1997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起,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成员。

杜祥琬对哲学始终很感兴致,早在上中学时就爱好读艾思奇的《民众哲学》等艰深哲学读物,并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科技领导工作中,自发运用哲学思想作领导。他深有领会地说,作为一个工程科技工作者,我特别感触到工程实际中哲学识题的丰盛,它存在于工程运动的全过程。一名优良的工程师要学习、研究和应用工程哲学,力求存在较好的哲学素养。他概括说,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都需要准确的认识论和方式论的指点,须要哲学的思维和智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仅是思维方法、思维兵器,也是可以转化为物资的精神力气。科学的思惟办法和高深的哲学成就是科技工作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历史上很多出色学者的独特品格之一。

1991年4月,杜祥琬到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他率领来自各高校、研究所不同学科的专家群体,组成宏大的“结合舰队”,在强激光各个领域展开“攻坚战”。经由坚苦卓绝的群体攻关,取得了丰富成果。作为“舰长”,在存在多种不断定技术道路和高危险的情况下,杜祥琬主持研究和制定了契合国情的发展目的、研究重点与技术门路等发展策略与实施方案,开辟了我国发展新型强激光技术的途径,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技术途径正确、要害技术扎实、可跨世纪发展、合适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将“863激光技术”主题调剂到合乎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法则的轨道,在较短时间内,把我国强激光和强微波技术的研究推进到国际进步水平。

早春季节,记者如约来到了杜祥琬的办公室。记者眼前的杜祥琬,举止高雅,思维迅速,谈话和声细语、一板一眼。当提及他的阅历时,杜祥琬镇静地说:“我这毕生的工作概括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核’,一个是‘光’。”于是,咱们的采访话题就紧紧缭绕“核”与“光”这两个字开展了。

特别事业 无名好汉

编纂:碧荷

在采访中,杜祥琬谈得更多的是他对科学精神的思考,对创新思想的感想。他曾在清华大学作过一场题为“做民族的脊梁”的演讲。“铸国家基石,做民族脊梁”这句话后来成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院训”。从这句话开始,回想几十年的科技生活,特别是结合老一代科学家“国家好处高于所有”的奉献精神,杜祥琬泛论了他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品格的见解。

杜祥琬手刺

杜祥琬谈到的第三点是创新精神。他说,20世纪物理学冲破了已有的概念,创建了革命性的新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摸索的终结,人类的未知远多于已知。科学技术范畴的发现创造和集成创新也将是永无尽头的。对已有的结果说“不”,对威望说“不”,既需要有敢想敢说、寻求真谛的勇气,更需要严谨深入的实干精神。他认为,全部科学技术史是一直创新的历史、不断逾越的历史、人才济济的历史。自主创新才能是核心的竞争力,在今天的中国更要倡导开放的自主创新。

杜祥琬告知记者:“我来到九所的时候恰是突破氢弹的时候,氢弹要做成,热核资料必须在高压和高温下焚烧,然而如何人为创造这种条件,大家都没有教训。于是,从20多岁到50多岁的一群人便开起了探讨会。大家没有任何顾虑,在黑板上画图、写公式,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而后进行计算,氛围十分民主。”

这光辉的业绩,离不开一个团结战役的集体——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这是一支不图索取,只讲奉献,殚精竭虑,耿耿报国的科技步队。在这只特殊的队伍里,除了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有名科学家外,还有一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一位就是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常委、国家“863”计划原激光技术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杜祥琬院士。

1975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所工作了11个年头的杜祥琬,由于工作成就凸起,领导筹备任命他为副所长。这可急坏了37岁的杜祥琬。科学研究再难他可以逐渐攻下,工作前提再苦也能够战胜,而假如当了所领导,就象征着用于科学研究的时光要大为减少。为此,他披肝沥胆地去找上级领导说:“我要多做点详细工作。”同时,他还发动能懂得他的同事们为他说情,重复表白本人留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真挚欲望。最后,周光召所长终于批准了他的恳求。直到1984年他才被任命为副所长。杜祥琬说:“这为我争夺了9年可贵的科研时间。”

“有幸从事科技事业的人,要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为科技事业献身的精力。”杜祥琬说,“无论是意识世界仍是改革世界,其基本目标都应当是造福于全人类”,因而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是科学家的重要品德。杜祥琬举例说,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科技发展中,有良多这样的模范科学家,如“健康性命全不顾,精忠报国重天山”的邓稼先;如在飞机出事被烧逝世的时刻,与警卫员牢牢抱在一起,使两人腹部间装有重要秘密材料的公文包完好无损的郭永怀等。他们不仅发明了载入史册的事迹,北京大学总裁培训,也创造了与高尚事业相当的中心价值观——“铸国度基石,做民族脊梁”。以此为背景,杜祥琬在2006年欧美同窗会论坛上作了题为“新时期‘海归’的继续和立异”的报告,在青年友人中激发了非常热闹的反应。

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这一切核研究都在机密地进行——特殊的事业注定了杜祥琬和他的同事们要成为“无名豪杰”。“我们这一拨人就是要献身的。美国有这么一拨人,俄罗斯也有这么一拨人,一个国家没有这么一拨人是不行的。”杜祥琬为自己能献身祖国这种特殊的事业而觉得骄傲。

杜祥琬和他的同事们杰出的工作,使我国的核试验诊断理论在与试验密切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系的发展,满意了武器研制所需的多种信息量及精度的请求,构成了系统的核试验诊断理论。与此同时,他主持研究室深入进行了核武器中子物理学精确化的研究。中子学理论计算的准确化是武器小型化和精细化的基础,它为新一代武器设计与试验的成功供给了重要保障。而这些都是在当时苏联、美国等核国家对我国履行周密封闭,没有任何外部资料和信息的情形下实现的。

杜祥琬的学术造诣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注视。作为中国强激光领域的“领头雁”,他常常来回于世界各地,参加基础性的学术交流。

近年来,杜祥琬被聘为数所著名大学的参谋,除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生、硕士生外,还应用外出开会、参加学术活动等机会,到一些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为渴望成才的莘莘学子和年青的科研人员讲课,激励他们发挥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

 
 

杜祥琬在开封读高中时,对地理学发生了浓重的兴趣。因此,高考升学时,他的第一意愿就报考了当时全国大学独一的天文学系——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与此同时,国家在开封筛选两名留学苏联的预备生,杜祥琬以优良的成绩被选中。正在他遵从国家需要,全力以赴学习俄语的时候,因为当时中苏关联趋于缓和等起因,我国差遣留苏学生的事暂停了,他被调配转入北京大学数力系学习。

有人认为,搞做作科学的人都是枯燥的,生涯是单调的。然而,杜祥琬却情感丰硕,喜好普遍。尤其是他的文学基础比拟深沉,并有“院士诗人”之称。

铸国家基石 做民族脊梁

倾心基层 集体攻坚

1964年,杜祥琬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时称“九院”)理论部,从此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在这里,他受到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的教导和指导。他在所承当的核试验诊断理论研究工作方面不断深入,为核武器设计的改良提供了正确牢靠的数据信息。在打破氢弹原理阶段,他曾完成多项核武器热试验诊断的理论设计与试验分析。

而当“两弹”功臣邓稼先去逝,杜祥琬痛心疾首——“筑成大业入史册,深厚情爱留世间。世上之人谁无死?精忠报国重天山!”2005年,被杜祥琬称为“良师益友”的彭桓武90诞辰时,他以一首诗表达敬意:“物理理论功底深,谨严治学见精神。辛苦耕耘育人才,两弹事业立功劳。九十年龄求深新,学界泰斗仍谦虚。肃然起敬先辈师,童心不泯永献身。”

“院士诗人” 育才情怀

杜祥琬强调的第二个基础品格是唯真求实,无论搞基础科学还是搞应用科学,都必须兢兢业业、潜心钻研。他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比方激光研究,出光就是出光,没出光就是没出光。“100件事,做好了99件,还是出不了光,必须做到百分之百。”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就是一项这样的研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支青年团队,攻关数年,未能出光,这样长期“坐冷板凳”,很不好受,有的人几度想要放弃。杜祥琬从科学技术上分析自在电子激光无可替换的长处和可行性,为他们打气加油。经过8年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景功出光,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基础研究成果的第三项。他认为,精密的高科技研究,容不得一点急躁,不容许半点马虎。在今天的中国科技界,尤其要提倡阔别浮躁、静心钻研的学风。

杜祥琬和同事们在1992年出版的《核试验诊断理论》一书的扉页上饱含蜜意地写道:“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在草原、山沟、戈壁滩上和计算机旁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献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人们!”后来有人评估这批当年参加核研究和实验的科学家时说:“他们心中只装着国家和民族,唯独不自己。”

“从核武器到强激光,都是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高科技。我生活轨迹上的每一次转折,都是由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决议的。”在行将停止采访时,杜祥琬密意地概括说,“几十年下来,我造成了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的习惯,形成了和众多同事一道紧张工作的习惯。大家配合默契、持续奋战,共享科研实践中的焦急和欢喜,生活清苦而富有成绩感。我确信,能有机会为祖国的强盛和老庶民扬眉吐气做一点儿实际工作,那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任何物质享受无奈比较的。”

人才是最名贵的。杜祥琬在工作中重视施展各种人才的作用,特别关注青年一代的成长。1991年,他担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青年激光学术交换会”,还设立了“激光技术青年基金”,把有潜力的中青年业务骨干部署在实验总指挥、专题负责人的岗位长进行锤炼。

国家需要 两易专业

 
 

1966年底,杜祥琬和另外两个青年组成的热测试理论组,带着予估的中子和伽玛谱的理论数据赴试验基地参试,取得成功。这是一次氢弹原理试验,是我国把握氢弹的实际标记。当时的消息公报里只称为“一次新的核试验”。杜祥琬回想说:“当时戈壁滩刺骨的寒风和‘文革’阵阵恶浪在大家心中投下的暗影,都挡不住试验成功带来的冲动和喜悦。”

回顾这一段不平常的经历,杜祥琬感慨地写道:“成功是每一个奋斗者所盼望的,但值得纪录的不仅是成功。曲折不平的道路,始料未及的问题,为克服难题、 解决问题付出的智慧和创造,这些才是成功之母,是更为深刻、更有教益、更富价值、更为激动听心的。”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两弹”研制基位置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那里气象恶劣,冬季漫天飞雪,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只管后来基地迁到四川,但戈壁深处的试验现场寂寞荒漠,风沙大,水质又极恶劣。“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杜祥琬作为核试验诊断理论研究的负责人,和其他科研职员一样,摒弃世事纷扰,埋头事业,年年都有一半时间抛妻别子,奔走于天然条件恶劣的各研究基地和试验现场,或在计算机旁全身心投入复杂的理论计算,为了揣摩一个问题,经常通宵达旦。

杜祥琬的夫人毛剑琴是他北京大学的同学,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第一位女博士,现仍担负该校教学。拿杜祥琬的话说:“‘文革’中,我们同甘的机会未几,共苦的考验很长。在那些灾害的岁月,我们两人老是在风雨中同行。在我极度忙碌的工作中,她给了我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杜祥琬写了一首诗:“共渡灾害时,困苦见真心。支持我事业,抚慰不顺心。内外重负荷,凡事皆当真。但愿人久长,共勉知我心。”

杜祥琬从事的工作利用性很强,但他深知运用研究必需深深植根于基础研究的肥饶泥土之中。在从事核研究时,他深感基础核数据的重要,在多少位老科学家和领导机关的支撑下,成立了由原子能院牵头的中国核数据核心,树立了由几十个研究单位和高校加入的工作网。作为中国核数据委员会副主任,他从需要分析的角度推动了我国微观核数据程度的进步。在研究核反映堆物理学中的变分法的基础上,他推导了核安装的若干积分量对微观核数据的敏感度公式,负责建立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第一个中子学敏感度盘算程序。在深刻分析物理图象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非线性中子输运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杜祥琬是从事理论工作的,但他深知实践与实验严密联合的主要性。在从事核试验诊断理论研究时,他同从事实验丈量的试验物理工作者坚持亲密的配合。在试验前进行“事先予估”,试验落后行“事后剖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负责“863”打算激光专家组工作时,他和他的共事们设计了一个“先期技巧集成实验”系列,并于1995年至1999年间胜利实行。作为实验引导小组组长,杜祥琬跟大家一起制订试验计划,特殊是在分解难点的基本上,迷信地拟定每次实验前的“准备实验系列”。在实验现场,他和大家一道分析、商讨实验中的景象和问题,研讨解决的措施。这个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天然就是一个自主翻新的进程。

他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设计与核试验诊断理论研究工作,是核武器中子学与核试验诊断理论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作为“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带领一个高科技团队把我国强激光技术的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杜祥琬贡献爱心,资助多名优秀贫苦大学生的事,更是被传为佳话。有的学校还用他赞助的经费设破了“杜祥琬院士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艰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当记者谈起这些事时,他安静地说:“我这一点儿资助是微不足道的,只是抒发一点儿情意。同时,这也是我懂得社会,了解大学生的一个渠道。”

杜祥琬深知,“863”计划开创的战略高技术事业是一场长期的国际比赛,需要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坚定不移的尽力。他在《抒情——赠青年朋友》的诗中写道:“人生脚步坚实走,众友齐心同斗争,艰巨磨砺开新路,并非闲白少年头。少年头,后生可赞,再织锦绣!”

“几十年来最深的体会之一是‘学无止境’。”每当工作转入新的阶段时,杜祥琬都会认真学习和钻研新的知识,在掌握工作全局的同时,力求学得深一些。在他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工作未几,2002年又中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除了负责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工作外,还分管能源学部的工作,他又以相称大的精神学习与能源有关的知识,比较系统地参加了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特别是干净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及国际协作,发表了《中国能源的可连续发展之路》等论文。他还主持了“反恐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的征询课题,组织几十位院士和专家完成了四部专著和四部科普丛书,他提议并主编了《大众应答可怕事件常识》一书,这本通俗读物采取图解的情势告诉公家有关爆炸、生物、化学、核与辐射恐惧活动的根本知识、应对办法。

“凝固了群体智慧的这段工作是富有功效的。后来,当有可能与国际上的同类工作比较时,发现我们的工作不仅有独创性和特点,而且有较高的应用效益。”杜祥琬这样概括“核研究”的成果。

“国家‘863’计划实施以来的20年,是我最为繁忙、压力最大和搜索枯肠的20年,也是学得多、进展大、体会深的20年。这是一段从事大科学系统工程研究的宝贵实践。”杜祥琬这样概括“光研究”的经历和体会。

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东方一声巨响震动了世界——我国第一颗原枪弹试验成功!面对大漠戈壁上的擎天云团,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断言,那更像是中国人用能力和志气攥成的铁拳!人们同样不会忘却,1999年7月15日,面对风波变幻的国际局势,我国又肃穆宣布,中国早在80年代就已控制中子弹的核心技术。这是一个振奋人心,大长中华民族士气的惊世之举!

1971年,杜祥琬介入了向周恩来总理进行核试验汇报的工作。1975年在新一代核武器研究的首创时刻,他授命重组中子物理学研究室,针对新一代武器存在多个庞杂过程的要求,做了大批行之有效的科研组织治理工作和一线攻关工作,提出了研究方向与课题及多种热测试手腕,发展了新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为新一代武器设计和试验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从天文转到数力,从数力转到核物理,再到后来转向激光。“兴趣屈服需要,需要产生兴趣。”杜祥琬感叹地说:“首先是我个人的兴趣服从了国家的需要,同时,在国家需要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又对新常识、新领域、新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钻研进去才发明,这些新领域、新课题是那么的富有挑衅性。”

20世纪80年代针对伽马射线激光和强激光核聚变研究的需要,杜祥琬和同事们对原子分子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联合国内10个单位成立了中国原子分子数据研究联合体(CRAAMD),持续进行了15年的工作。他常对这支高科技团队的科研人员说:“我们从事的体现国家意志的义务是一篇大文章,大家在做好这篇大文章的同时,也要器重学科性的小文章,用小文章支持大文章。”

1959年,在当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主持下,国家遴派30名大学生到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能专业,品学兼优的杜祥琬再一次被选中。从此,国家的需要促使他将专一的眼光从最巨大广阔的宇宙移向最渺小精微的核物理领域。杜祥琬幽默地说:“大大的宇宙没学成,却学起了小小的原子核。不外原子核与太阳系有许多类似之处。”20年多后,杜祥琬又一次见到钱三强先生,他对钱老说:“您是转变我生活道路的人。”钱老问他:“你后悔吗?”他答道:“不懊悔,跟随你的事业,我感到很幸运!”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主编了内部出版的《核试验诊断理论》。他还把工作延长到核军备把持物理学,出版了《核武备节制的科学技术基础》一书。

 

相关的主题文章: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李静:投身银保是一种荣幸
下一篇:《经济学季刊》主编
查看评价

相关课程开课安排

相关总裁班课程

信息分类

相关知识点

在线报名 | 校园交通 | 住宿预订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10-57100404    李老师:18801116823 13366367845(微信)
Copyright ©2020-2025 www.simu6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大emba研修班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