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培宽跟梁培恕在退休后

2014-08-27 15:05  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   未知
点击:

“他也挨过打。山东来人考察一个我父亲意识的人,让他检举,我父亲据实答复,也说不出什么,人家说他不诚实,一个巴掌就把他的眼镜打到了地上。”梁培恕说,对于这件事,他也没对艾恺教授讲。实际上,他把这事给淡忘了。

最自由的教育

“父亲对我们完整是宽放的,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在的教育,领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样的挣扎、苦闷或是从容、豁达,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爱和要求?梁的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在退休后,用了20年的时间来重新研究父亲、“走近父亲”。面对父亲留给众人的大批著述文章和思惟财产,兄弟俩称自己能做的就是收集收拾编辑先父留下来的各种文字材料,多出一些原著性的东西,给读者留作一个比拟。

在降生与入世之间彷徨让他以后的人生阅历充斥了传奇。

梁培恕说父亲的乡村运动,最先提法是农村建设。父亲的理想是要教育全民,发明新文化,改造思想。梁漱溟认为,旧中国传下来良多弊端,好比政治上不上轨道,是因为旧思想作怪。改造中国,思想是妨碍,不是枪、不是政权。所以他把乡村建设运动的宗旨定为八个字:“集团组织,迷信技巧”,是要把涣散的、只顾自家本身的农夫组织起来搞出产,在生产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

但梁漱溟在暮年曾自言,“人有今生、前生、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这一说法梁漱溟从未和家人说过,也简直不向朋友提及。

梁培宽在回忆父亲时,常说:“父亲对我完全是宽放的……我在父亲眼前,完全不感到一种精力上的压力。他从不以端凝严正的神气对儿童或少年人……先父认为好的,便昭示或暗示激励。他不赞成的,让我知道他不批准而止,却从不干预。”

只管对佛学研究甚深,但1918年父亲梁济沉潭自杀后,梁漱溟开始折入儒学,而且同样惊喜万分。他曾对培恕先生说:“佛学只能让少数人受益,可孔子的学说是对大多数人说的,他确定人要付出尽力,下一番功夫是可以过得好的。”培恕说这“下工夫”其实也是修身,也就是他自己总结的人生第三种立场:慎重。

在胜利压服军阀韩复榘后,梁漱溟得以在河南、山东开始他的“乡村自治”试验。

1912年他19岁时,加入了中国革命联盟会京津支部,成为了一个革命者,随后又当了《民国报》的编纂及外勤记者,专跑国会,研究西方政治体系在中国的利用。然而,统一段时间,他却因人生问题所困扰两度欲自残,曾拒婚、茹素,着迷佛学,一度想出家当和尚。

梁漱溟其实也吃过不少苦头,但在和美国学者艾恺教学谈到这一段时,他只是说当时“心里有点不高兴,几天我就从前了”。他的屋子被占了的时候,他只能睡在水泥地上,那已经是夏末秋初,气象开始变凉,衣物被抄走,他只能把洗脸毛巾系在腰间,免得着凉。街道上也曾拉梁漱溟去陪斗,他也曾“坐飞机”,回来后一身汗水。

“前生是一个和尚”

梁漱溟发动的这一活动因为抗战被迫中止了。后来梁培恕又回到过邹平几回,那里的人们当初还记得梁漱溟当时办学校的情景,由于发布穷人的孩子能够不交钱上学,当时有好多农夫的孩子也都去上学了。但不收膏火也造成了后来学校经费缓和的问题。然而老庶民经济上确切有了转变,比方会种蚕、种棉花,还发展了手产业,有了化工厂、病院。但当地人对当初让大人和白叟去认字什么的,并不更多的踊跃性。“他们实在并不懂得我父亲在做什么”梁培恕说,父亲后来也跟他谈过,可能再多多少年时光后果也不会更好,当时的幻想主义的成分更多一些。

信佛的梁漱溟却也有自己的规则,“他没有礼佛行为,素来没有去寺庙烧香拜佛,他是在自我涵养高低功夫。”宗子梁培宽说,后来在抗战时梁漱溟曾带着学生深刻火线,他写信给梁培宽称“时人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盖践之以。”

在季羡林之前,有更多确当代名人对加在他们头上的桂冠表现过异议。在否认者的行列中,梁漱溟先生是最彻底的一个,这位被称为是“中国脊梁”的人物在名声之外有着更多的争议。

一贯颇为严肃的梁漱溟在家里亦不苟言笑,在梁氏兄弟的记忆中,父亲确实很少开怀大笑,但是他并不是一位呆板的人。

有一次,培恕和哥哥到父亲那里,看到房子里挂了一副裱好的对联,父亲在对联中写道:“情可无言喻,文期后世知。”上联是写给我们兄弟两个,意思是说他对我们两个的情感是不必说的,下联则是冀望他的文章能为后代人所了解。

拿着刷子画红太阳

在山东,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有很大“特权”,他的邹平研究院实际上代行了全县的行政治理功效。他在推行自己的试验时,将乡、村一级的行政机构全体去掉,在邹平只保存了一个县政府。实际上,在邹平的乡村试验更像是梁在教育孩子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无为而治”,更多的时候,他把功夫用在对乡村人的精神教育上。作为当时的“特区”,邹平县是不向省里交税的,每年还要从省里拿一些补贴,研究院的常识分子们的工资也都来自于行政。梁培恕认为,当时的“官办”色彩还是很浓。

梁漱溟一直活到95岁遐龄离世,他没有留下遗言,却留下了遗著。在给儿子们讲述自己的理想国时,他说盼望未来是一个“自律成风”的社会。

让梁培宽历历在目的是,父亲曾这样表述自己“只有志业,没有职业”。就是说只有自己想做的事件,而不是抉择自己的职业。在梁漱溟看来,由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学再到儒学这所有都只是要解决他自己思维上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因为思考问题,梁漱溟常常失眠。头脑一开动起来,很难刹住车。后来到北大教书,因为失眠,他还向学校提出过辞职。每隔一段时间,梁漱溟会躲起来宁静思考、潜心推究。

儿子眼中的梁漱溟

1955年7月,梁漱溟开始写《人心与人生》自序。梁培恕回忆,这年初夏,父子同游北海公园,先生说起他即要着手写的《人心与人生》,以安静而深厚的声音说,“这本书不写出来,我的心不逝世!”书完成当前,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本日可死而轻快地离去”。

梁漱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者、哲学家、思想家、运动家、政治家,诸多名号后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梁漱溟。一直以来这都是政学两界人士争辩不休的一个问题,在国度藏书楼里,博硕士论文以梁漱溟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超过了数十种。

多年以后有人称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他92岁的时候,海外有报纸称他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我把报纸念给他听。他听完后摇了摇头,大略是对这样的称说并不同意。” 梁培宽说,父亲梁漱溟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学者、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的名称都不太认同。

最大的乐趣是思考问题

1917年梁漱溟出任北大讲师的时候实现了他的巨著《货色文明及其哲学》,他在这一时代露出出入世济人的心怀,称“吾辈不出如苍生何”。他把解决中国问题的重点,落切实社会改革上,他想出的措施是“乡治”。

梁漱溟耗时最长的志业,在于沟通中西文化鸿沟。“‘为往圣继绝学,为下世开太平’,这恰是我一生的使命 。”1942年初,梁漱溟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给儿子写信说道:“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种种舆论,也曾受到了包含熊十力在内的很多人的讥评。但从后来者的角度回溯,梁漱溟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到今天,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不能容易断言。

梁漱溟终生布满了传奇颜色::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诞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毕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朝思暮想佛家生活……一生不断寻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巨匠’、‘学界(术)泰斗’和‘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北大传授季羡林在新书中称要把自己头上的这几顶帽子退回去。

“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梁培恕先生笑着说,“占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用两个“最”字来形容并不外分。梁培恕称自己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毕业,因为每次都在半途就辍学了,有时因为搬家,有时却是因为梁培恕自己不想去上学了。让梁培恕奇异的是,父亲梁漱溟对他采用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后来仍是别人劝告才又去上的学。

持“只发言,不行动”的梁漱溟,在1953年因为总路线问题与毛泽东产生当面争执,他要求毛要有“雅量”。尔后他成了历次运动的“老运发动”,“什么运动都会找父亲。‘文革’期间,当时他和政治上的朋友已经不大交往了,张申府还是时常来,父亲也常常到他那里去。” 梁培宽说。

在梁培恕记忆中,还有一件事情令他有深入记忆。那时革命大众风行画红太阳,街上到处是朝阳、大海,前门大巷上的铺子全部就是红艳艳的了。梁漱溟还上街买颜料,也随着去在外面墙上画。群体挖防空泛的时候,梁漱溟也积极参加,有一次因为迟到还很自责地将此事写进他的日记里。这些事情,梁培恕剖析,父亲是赞成的,因为他是想明白了,认同了才去做的人,要是想不通,他是相对不会去做这类事情的。

“文革”中梁漱溟没怎么受危害,梁培恕说这全靠他自己的素养。其时梁培宽和梁培恕都已上班了。一天中午,梁培宽和梁培恕同时接到电话,称“我们是某某中学的红卫兵,到你家要抄家了,你们回来一趟。” 梁培恕匆仓促往回赶。到了家,院子里一片散乱,东西扔了一院子。一进门,就被红卫兵拉住了,上上下下端详了梁培恕一遍。梁培宽随后也赶回来了。两兄弟只能站到院子里,看着他们烧东西,搜查。

梁濑溟曾对学生说“我与哲学无缘。我不懂什么叫哲学。我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进了哲学的门。”“他自己说他是一个问题中人,一直在问题中生涯,佛学也好,儒学也好,西方的实践也好,都是为了解决他的问题。”梁培宽说,所以当山东孔子研究所的人给他寄来登记表,聘任他为研究所的专家时,他谢绝了,他说:“我不是专家,谁认为我是就让谁填去。”

他爱好和人探讨,也爱好书法。但他最大的爱好却是思考问题。

民众眼中特破独行的梁漱溟,曾经有过怎么的挣扎、苦闷或是从容、开朗,曾经给过家人怎样的慈祥和请求。梁的两个儿子,梁培宽和梁培恕在退休后,用了20年的时间来从新研讨父亲,在他们眼中,有着另外一个咱们既熟习又生疏的梁漱溟。

1916年,在其时的内阁司法部任秘书期间,梁曾经杜门研佛三年。“父亲很早就开端斟酌这些人生问题,后来他给我讲过一些佛教故事,释迦牟尼出家的故事让他心有所戚。他同样是看见别人穷苦就受不了的人,后来的信佛实际上也是为懂得决这个问题。” 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先生回想说。梁漱溟毕生不坐人力车,据他本人说是因为年青时碰见一个老人拉着人力车,心坎觉得苦楚难忍。
 
其后一年因为研究印度哲学被蔡元培延请到北大,中学毕业而荣登大学教授坐席。在北大的七年时间他发表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专著,1919年《印度哲学概论》问世,其后两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此书一度重版八次。

梁漱溟这种教育方法贯串始终,梁培宽亦记得父亲从未在学习或者成就上要求过他们兄弟俩,北京大学总裁班。一次梁培宽测验得59分,曾拿学校要求补考的告诉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父亲其实并非对自己要求不严,而是他认为这种事情你晓得了好,自己的事情应当自己负责。
梁漱溟甚至把他的这种教导方式用到了自己的政治实验上。

梁培宽对此印象颇深:“父亲当时做城市工作的时候,大家一起谈到各自的喜好。有人说喜欢下棋,有人说爱好游览。问到他,他说,我的乐趣就是思考问题。我要有时间的话,就要思考问题。他常对别人说,你看我最闲的时候,其实是我最忙的时候。你看着我坐在那里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我的思想已经跑得很远很远了。”他始终以为自己是个有思想,而且本着自己的思想去举动的人。

相关的主题文章: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今年49岁
下一篇:抗日战斗期间
查看评价

相关课程开课安排

相关总裁班课程

信息分类

相关知识点

在线报名 | 校园交通 | 住宿预订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10-57100404    李老师:18801116823 13366367845(微信)
Copyright ©2020-2025 www.simu6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大emba研修班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