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来挥毫 兴至赋诗??记北京大学陈玉龙教学的书法人生

2014-09-24 13:12  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   未知
点击:

1921年,风雨飘摇的年代,先生诞生在有“金陵门户”之称的江苏镇江,从小受到古城文明历史的陶冶。五岁时,入私塾接收启蒙教导,模拟颜、柳二体,八年之间,逐日书大楷和小楷各一张,临池不辍。分开私塾后,先生进入一所私破小学,之后又考入当时赫赫著名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1996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先生担负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为北大的学生,社团和外籍人士讲解书法美学和书法史课程,踊跃推动学校字画艺术的发展;

“书如蛟龙,北大房地产,品如璞玉”,为书为人,先生德艺双馨;“神来挥毫,兴趣赋诗”,一支软毫,一方砚台,一张宣纸,先生说,自己颐养天年,得意其乐。事实上,已过耋耄之年的先生仍活泼在书法艺术的范畴里,事必躬亲地尽力培育新人,不断地到全国各地传授和弘扬书艺。“他闲不下来,他爱好,还能做些事件,还能写写字,他愉快。”老伴张老师理了理坐在轮椅上的先生的衣角,微微地说。

作为礼品赠予给韩国总统金大中的书法“翰逸神飞”

先生以为,“立体感”强调的是书法应寻求结结构型的凝重感,厚实、雄壮、壮阔,血肉饱满,此为书法艺术的筋络百骸;“节奏感”重在用笔气概,要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使书法形象既端庄又凝重,爽爽有神;“朦胧感”重在意境神韵,要深奥、幽远、蕴藉、含蓄,神藏笔底,元气淋漓;“空间感”重在书法的章法布局,要浩淼、空灵、冲淡,济白当黑,黑白互补,纳大江广川之势于尺幅方绢;“时代感”强调的是求变翻新,要立足传统而不为古人所宥,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2004年,欧阳中石教授举办全国首届书法博士论文答辩,聘任的问难委员为沈鹏、冯其庸、史树青和先生四人;

人书俱老? 匠心独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生恬淡、谦恭,如其本身所言,以学养德,深挚的“修养”和道德修养通过笔端流泄于世。先生至谦,淡名利,对学生提拔奖掖,关心备至,他无门派之间,后学者无论是否是他的学生,凡有所求,他都积极回应;有问题者,不惜费时费劲,予以解答;求为其书写序者,他欣然命笔。

先生说,一个书法家,除了把字写好,还要器重书论,要让书艺和书论联合起来,两条腿走路,才干井水不犯河水。先生本人学识好,字写得好,论书亦论得好。我国古代画论有谢赫的“六论”,要言不烦地阐明了中国画的美学特点。而先生在习书进程中,提出了有名的书法“五感”,即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和时期感。

?

在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上,先生自己无疑是书法界的典型。先生治学,以史学为主兼及文学和书法。在史学方面,先生从事印度支那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主编了几部颇有影响的论文集,在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中越、中柬、中老关联史研究方面成就斐然,是我国著名的印支史专家。在文学上,先生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展示了他的才干。他的文章清爽婉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天地有正气》散文集收入北大百年校庆“未名文丛”第一辑。也恰是对史学和文学的偏好,为先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修养,笔下每一个字都融入了传统的积淀和对历史、艺术的深刻理解。

桑榆暮景,欣逢小康,安贫乐道。一管在手,万种情怀。纸墨堪用,饥寒无虞,与愿足矣。黄白之物,篡夺五一,力争无求,保养天年,得意其乐。

屋内,“狂飙惊落,妙趣天成”几个书法大字厚重凝然,笔势雄强。轮椅上,老先生精力矍铄,谦逊地朝着我们摆摆手“没有什么硕果累累,只是我确实对书法很有热忱,很有感情”,一口带着浓厚镇江口音的一般话,一脸慈爱。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先生大作付梓题贺

先生和夫人张淑真女士

陈老一直强调,学习书法初期可能更多关注技巧,要控制一门艺术的基础语言,学习技能是条件。然而略微深刻之后,涵养即回升到了第一位。一个人如果没有相称的文化涵养,在书法上就不能上档次,假如不道德素养,那么艺术再高也会遭人鄙弃。

???????????????????????????????????? ???陈玉龙

兼为散文家,先生和历史上很多书论家一样,用形象化的文字把一根根的线条形成的书法刻画得栩栩如生。一管在手,自有万种情怀,书艺、书论,人书俱老。

以学养德 德艺双馨?

“以学养德”,这是当年先生的恩师许学源老先生留给先生的一笔可贵财产,也是他几十年来一直深信和坚守着的信奉。

先生的书法,遒劲秀逸,标新立异,有江南佳人的秀骨,颇为人们爱好。作品先后在日本东京、大阪、新加坡、伦敦、布鲁塞尔等地展览,是馈赠海内外绅士和政要的可贵礼品,国内主要的博物馆、碑林处都有所珍藏。

“陈老师自己喜欢写字,腿脚不太便利之后仍是不闲着,舍不下啊,也老是领导我们写,我当初都是他收的学生了。”师母一边整理桌上的笔砚,一边乐呵呵地和我们谈话。两位白叟相敬如宾,一直都相互以“老师”相当。

【编者按】北京大学本国语学院东南亚系陈玉龙传授因病治疗无效,于2013年3月3日00时26分在北京中关村病院去世,享年92岁。在北大的多少十年,陈玉龙先生在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都各有建树,集知识家、散文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祖先已逝,但陈老先生的音容笑容永远印刻在人们的心里。本网特登载人物通信《神来挥毫, 兴至赋诗??记北京大学陈玉龙教学的书法人生》,以飨读者。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行将停止,先生怅然提笔,为我们写下了“神来挥毫,兴至赋诗”八个字,让咱们有幸一睹先生挥毫泼墨的韵味。

书法界一直传播着先生写过的一篇题为《优入圣域?汉字书法艺术礼赞》的文章。文章中说,研讨书法必须进步到美学高度;研究美学,必需提高到哲学高度,应该以浓重学养领字。

先生八十生日书法展的揭幕式上,著名书法实践家张同印老师说,陈老书法真正地到达了“老辣、苍劲,人书俱老”。

编纂:知秋?

著名书法家沈鹏为先生大作付梓题贺

后来先生辗转又到北大,在马寅初老校长身边工作数年,风熏雨泽,德馨相传,学问、书法多受其教化和熏陶。在北大的几十年,先生在历史、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都各有建树,集学问家、散文家和艺术家于一身,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个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作为一代硕学,50年大学执教之外的浸透和不同寻常的阅历,也为先生独特独到的书风增色不少。

人书俱老,大笔激情,笔下每一个字都彰显着先生多年的功力和深沉的学养。曾经采访过先生的马中华说,先生的作品,乍看似乎掉以轻心,细细赏之,始感苍莽老辣,笔势雄强。

时运不济,升入初中未几,日军入侵破碎了他的求学梦。先生衣锦还乡,只身负笈辗转来到川滇大西南。在亡命期间,他曾当过学徒、养成工、雇员,为人刻过蜡版,备尝艰苦。

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举行首次个人书法展,其前言等于舒老跟组委会请先生为其撰写的;

他写“翰逸神飞”四个字。“翰”字左右起伏,底本四平八稳的字极尽动感;“逸”字留空间于走字底和上侧,疏落有致;“神”落笔一竖苍劲有力,支持起全部字;“飞”字起笔虚实相接,似断非断,收笔处反手处置,更显力度,更有神韵,似雄鹰展翅。这四个字,后来曾经作为礼品赠送给韩国总统金大中。

走进位于西二旗的陈玉龙老先生的书房之前,早已对他的“三苑堂”有所耳闻。先生当年在北大东语系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北大三支笔”,他终生的研究熔历史、文学、书法于一炉,由此自题书斋名“三苑堂”。暮年的闲余时间,老先生自曰“纸墨堪用,温饱无虞,于愿足矣”。一支软毫,一方砚台,一张宣纸,是先生表白情感,表述感悟,表示艺术的最奇特的方法。

先生的书法作品

崎岖求学 路遇恩师

“我生也艰,我生也幸”,岁月绵长,记忆在迟暮之年却分外清楚。

“人书俱老”,八六高龄的先生去年右腿骨折之后确切更加老矣,但早起读书写字的习惯始终没变。而提笔写字的时候,先生铺纸研墨,精力充沛,涓滴看不出老叟的情态。

然而“生也艰,生也幸”,在山城重庆,先生结识了武昌起义元老、民国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许学源先生,投师门下。谈话间,先生多次提及恩师许学源。他说,在重庆这段时光,对他做人和学书法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他对含蓄书法的懂得和“以学养德”的思维都深入地受到许学源的影响。

相关的主题文章: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王岳川:书中自有家国情怀
下一篇:秦大树:考古是一种生涯立场
标签:北大房地产
查看评价

相关课程开课安排

相关总裁班课程

信息分类

相关知识点

在线报名 | 校园交通 | 住宿预订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10-57100404    李老师:18801116823 13366367845(微信)
Copyright ©2020-2025 www.simu6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大emba研修班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