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蔡元培奖】杨芙清:为国奉献,我之所愿

2014-01-15 20:13  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   未知
点击:

【编者按】北京大学第三届“蔡元培奖”评选结果日前出炉,他们是:考古文博学院宿白教授,医学部彭瑞骢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沈渔邨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恩涌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元方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杨芙清教授,法学院罗豪才教授,物理学院陈佳洱教授,工学院黄琳教授,药学院张礼和教授。蔡元培奖以北大老校长、教育家蔡元培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北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教风,是北大教师的最高荣誉。本网将陆续刊登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的人物通讯,以飨读者。

 

一位江南才女在未名湖畔成长为光彩照人的燕园红梅,她把无悔的青春献给党和国家,她的事业在奉献和坚持中成为永恒。她说,为国奉献,我之所愿。中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成功研发以及中国第一个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大型操作系统饱含她的心血。

 

 

 

 

 

 
杨芙清院士

 

 

 

 

 

 

 

 

 

 

 

 

 

 

 

 

北大青鸟在她手里放飞,软件科学在她怀里成长,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燕园青鸟”,她睿智而又执着的目光一直关注着中国的计算机软件科学,一刻也不离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正是她无比热爱的事业的真实写照。怀着那份炽热而又真挚的报国热情,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开拓、进取、勤奋、认真,她成为中国软件开拓者。

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和岁月的冲刷,在耄耋之年,她仍然为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劳作着。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70岁开始倾心于软微学院的创建与发展,80岁又开始关注工程博士的培养,探索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她一直都走在教育创新的最前沿。从教五十四载,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之志历久弥坚,如今早已桃李满天下。“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获得荣誉无数的她却一直保持着平和、坦然的心态,看淡一切荣誉和奖励,但对于中国计算机软件的未来,她甘当中国软件科学的铺路石,殷切期盼和种种努力无不彰显着这位科学家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杨芙清用八十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一部为国奉献的壮丽诗歌。

江南才女 燕园红梅

1932年11月6日,江苏省无锡市留芳声巷杨家大宅院传来清脆的啼哭声,杨芙清出生了。父亲杨介辰期望着女儿能够像她的名字一样,如莲花一样清新高雅,品格出众,才气过人。杨父没有想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有着花朵般小脸庞的杨芙清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为中国的计算机软件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

杨芙清初中与高中就读于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在这里她就小荷初露尖,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学时,兴趣广泛的杨芙清既被选入篮球队、排球队,又是舞蹈队、宣传队成员,郊游、义演等各项活动都很积极。在这里,她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养成了勤于思考、刻苦努力的学习习惯,并树立了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远大理想。

无论何时回忆起无锡一女中的生活,杨芙清都会感慨万千,因为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道路上“启蒙、奠基、起步”的重要阶段。无锡一女中的老师们启发了她对数学、文学、体育、文艺等的浓厚兴趣,调动她的潜力,为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今后多个场合,杨芙清都谈到中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这都归因于她在中学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2006年无锡第一女子中学复校后,她担任“名誉校长”,并为学校设立奖教奖学金,她希望“为母校尽些绵薄之力”。

1951年夏天,杨芙清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无锡第一女子中学高中毕业。怀着对华罗庚先生的崇敬,她在高考时选择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揭榜后,她如愿以偿。

1952年,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杨芙清和同学们一起从清华园来到燕园,来到未名湖畔。从此,燕园多了一位品学兼优的江南才女,未名湖畔多了一枝寒冬红梅。在燕园,杨芙清不但学习优秀,还是活跃的文娱积极分子,担任了北大校学生会的文化部部长,校舞蹈队队长。当年越南胡志明主席来华访问时,杨芙清和她的伙伴们就被请到中山公园演出过“红绸舞”。

“勤奋和严谨是在读大学时养成的好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杨芙清这样说。在大学阶段,杨芙清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数学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出严密的逻辑思维,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科研、教学工作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梅花香自苦寒来,燕园红梅渐含苞”,这正是对杨芙清大学时代的真实写照。就这样,杨芙清踏上了攀登科学高峰之路。

为国奉献 我之所愿

1955年,杨芙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师从徐献瑜教授,成为北京大学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的研究生。而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国家决定派代表团去前苏联科学院学习计算机技术,杨芙清由导师推荐,赴苏学习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杨芙清虽然觉得从基础数学到计算数学又到程序设计,距她所追求的华罗庚式的数学家愈来愈远了,但她相信这是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应该去做,而且要做好!”。这样一个单纯的行为,使她抓住机遇,进入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从前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学习程序设计后,她又奉命转入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师从计算科学家米哈依尔•罗蒙诺维奇•舒拉勃纳学习程序设计自动化。舒拉勃纳曾多次对赴苏访问的中国学者说:“我有一个非常出色的中国女学生――杨芙清。她是一位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的软件科学家。”

 

 
留苏期间的杨芙清

 

 

 

 

 

 

 

 

 

 

 

 

 

 

 

 

1957年11月17日,注定是杨芙清和所有留苏学生终生难忘的一天。那一天,毛主席率邓小平、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来到莫斯科大学。杨芙清在礼堂聆听了毛主席的亲切教导:“你们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的讲话让杨芙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励着她一步一步地迈向计算机软件的学科领域。在苏期间,杨芙清独立设计和实现的“分析程序(逆编译程序)”,以其独创性,被西方杂志称为“是程序自动化研究早期的优秀工作”。

1962年,北京大学拟选派学习程序设计的杨芙清去12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苏联杜勃纳成立的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工作。她回家看望了刚满周岁、尚在咿呀学语的儿子,二次赴苏,以中国计算机专家的身份来到杜勃纳联合核子物理研究所,负责科学计算。她努力学习核物理基本概念,及时总结程序设计的规律,积累有关资料,为回国后开展有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9 年12月,国务院正式向北京大学下达了研制每秒1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150机的任务。这是我国为解决石油勘探而研制的百万次大型计算机,如能研制成功,不仅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石油勘探数字化的第一次革命,国防工业、气象等部门及众多科研工作都将因此而获益。37岁的杨芙清被分配负责指令系统文本和操作系统的设计。面对无技术、无资料、无经验的重重困难,许多人信心不足。但是她想: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争口气,把它研制成功。

150机是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研制时首先得设计出指令系统。杨芙清在讨论的基础上,负责编写指令文本。文本涉及上百条指令,是一项十分精细、繁琐的工作。在反复修改中设计出一版、二版、三版,直至最后定稿,杨芙清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写出了指令文本后,她又率领软件组的科技人员经过1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设计出150机整套操作系统软件。

由于150机的软硬件同步研制,在硬件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为了调试150机操作系统,杨芙清不顾晕车之苦,和研制组一起背着资料千里迢迢到大庆油田。他们创造性的在大庆油田现有的108乙机上编写了一套仿真程序,用其对150机的硬件进行模拟,并在模拟得到的“虚拟机”上调试150机操作系统。为了节约时间,他们硬是把庞大复杂的程序和数据都装进脑子里,以期对调试中的问题能及时思索、推理和解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下,他们十几个人干劲十足,昼夜倒班,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除去吃饭、睡觉外,都在工作。在大庆调试的日子里,气管炎又犯了的杨芙清根本不舍得休息,任凭咳嗽不止,她照样咬牙坚持。

按常规,要把150机操作系统全部调通,至少要半年时间。但是杨芙清带领的课题组经过日夜苦战,仅用了23天就在大庆的108乙机上把“百万次”多道运行操作系统调试成功。喜讯传出之后,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很多同行都觉得:北京大学创造了一个奇迹。杨芙清说,当研制组带着成果凯旋而归的时候,感到天特别亮,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操作系统的调试成功,有助于硬件调试的进展,在软、硬件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1973年7月的一天,当时杨芙清在机房整整干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从200号的机房里传出清晰、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整个200号轰动了。它向人们宣告:中国第一台百万次多道运行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了!1978年, 150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50机研制成功后,等待杨芙清的是又一个巨大挑战——240机。1973年,中国根据全球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研制中国系列机计划。杨芙清参与200系列机软件的总体设计,负责系列机操作系统文本设计和240机操作系统设计。若将150机的软件设计形象地比喻为一群年轻人在一张白纸上创作出第一幅画卷,如果说这是特殊环境下的一副高科技重担的话,那么200系列机软件系统设计更是一副充满创新色彩的超级重担。

命途多舛的240机同样承载着杨芙清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240机操作系统曾面临下马,杨芙清用爱国热情和炽热的事业心感动了领导小组,但是最后也未摆脱中断的命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芙清依托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重组240机操作系统攻关队伍。虽然,240机操作系统下马前采用的“模块组合结构”在当时并不落后,但在重新上马后,杨芙清参考国际上先进的“管程”概念,为240机操作系统设计了“层次管程结构”模式和PCM设计方法,并用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书写了240机操作系统。事实上,原先的总体设计是杨芙清带领十几名科研人员经过3年的苦干才完成的,如果推倒重来,3年之功将毁于一旦。面对经费不足,时间成本大等问题,杨芙清毅然决定:“推倒原来的设计!按层次管程结构重新设计240机操作系统,决不能让240机操作系统一问世就带上落后的帽子!”杨芙清的精明、果断和责任心,赢得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尊敬。事实上,这个决定最后被证明是富有远见的,“先进的结构,为日后我们赢得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富”。

在杨芙清的主持下,课题组经过1年多的攻关,240机操作系统终于设计成功,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又设计了240机实时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设计成功之后,接着就是调试了。而当时北京没有一台能供240机操作系统调试的计算机,杨芙清只能率领课题组几度南下北上,上海、常州、大连、西昌等地都留有他们的足迹和汗水。他们经过长期苦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81年完成了240机操作系统全部程序的调试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大型机操作系统。1985年,240机操作系统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芙清参与设计的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也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对荣誉,杨芙清和她的团队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杨芙清感慨地说:“八年抗战,终于结出了硕果!”

“为国奉献,我之所愿”。杨芙清经常这样说。面对国家需要,杨芙清从未想过退缩,而是奋勇当先,正是这种崇高而又执着的信仰,指引着杨芙清在学术科研之路上不断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杨辛:我以泰山喻中华
下一篇:【第三届蔡元培奖】彭瑞骢:九十载风雨人生路 一辈子医教事业心

相关课程开课安排

相关总裁班课程

信息分类

相关知识点

在线报名 | 校园交通 | 住宿预订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10-57100404    李老师:18801116823 13366367845(微信)
Copyright ©2020-2025 www.simu6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大emba研修班 版权所有.